3D列印車即將上市,您準備好了嗎?
isCar!3D列印其實分成很多種,其中最常見的就是「積層製造」技術,是將3D圖檔以高精度的堆疊方式呈現出原始模型的細節與特徵,許多車廠也嗅到這個在未來極具淺力的技術,近年紛紛引進期望縮減研發流程與降低成本,日前法國超跑 Bugatti 就使用3D列印打造煞車卡鉗 () ; 而來自義大利的電動車製造商 XEV (X Electrical Vehicle)與中國3D列印大廠 Polymaker 合作,推出一款由3D列印打造的 LSEV (Low-Speed Electric Vehicles),將成為第一款投入量產的3D列印車輛。
3D列印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縮短整體研發時程,相較於傳統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整設計一輛車,XEV 只花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 LSEV 的設計,並且將所需零件數量大幅減少,除了底盤、車窗、車輪等複雜機械元件外,所有部件皆由3D列印打造。
採用尼龍為主要材質且受惠於3D列印的優勢,零件總數由傳統汽車2,000個以上減少至僅僅57個,相較於身形相似的 Smart Fortwo 935kg車重,LSEV只有450kg,且只需要三天就可以「列印」成形。原廠未表示其搭載的電池以及馬達規格為何,但聲稱續航力可達到150km,最高速度70km/h。
LSEV 最快將於2019年正式投入量產,屆時將成為第一輛大量生產的3D列印汽車,每條產線一年可生產約500輛,將於中國地區率先上市,估計售價為7,500美元 (約台幣22萬)。雖然3D列印所打造的車輛不管在安全性、實用性等各方面都還有驗證其可靠性,但 Polymaker 表示LSEV主要扮演一個激起汽車產業大量使用3D列印技術的領頭羊角色。所以不妨抱著樂觀的心態看待,期許汽車科技繼續往前邁進也並無不可。
小鴨佩佩又跑又跳歸功於美國學生用「3D列印」做出的左腳義肢
美國南部阿肯色州(Arkansas)有一群8年級學生,透過3D列印的技術,在學校實驗室幫鴨子「佩佩」(Peg)做出左腳義肢,讓主人帕西.史密斯(Patsy Smith)超感動。帕西接受KAIT電視台訪問時表示,「這就像是奇蹟一樣,現在佩佩就跟普通鴨子一樣,跑跳起來相當正常。真的很感謝真的有人真正在乎,並且用盡全力讓鴨子舒適一點。」
綜合外媒報導,學校實驗室負責人艾莉西亞(Alicia Bell)表示,學生庫克(Matthew Cook)、派特爾(Darshan Patel)、艾比(Abby Simmons),3人前前後後嘗試了30次,才成功打造出適合佩佩的義肢。據了解,帕西是在小鴨8個月大時,發現足部被麻雀和烏龜給吃掉了,才領養回家,隨著佩佩逐漸長大,扭曲的腳越來越干擾行動,才向外界求助,湊巧碰上熱心的中學生,在老師的協助下,一起幫小鴨重拾信心。
隨著3D列印的技術日益進步,幫人類、動物帶來巨大的幫助。英國北威爾斯爸爸萊恩(Ben Ryan),原本是心理學老師,不捨2歲兒子索爾(Sol)左手臂截肢,改為研究3D列印,利用液壓原理,只要在腋下處擠壓,就能打開或關閉仿生手臂的手指,藉此抓住東西,雖然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,但萊恩已和20名家庭合作,開設Ambionics公司,希望以低廉的價錢做出許多的仿生手臂,讓孩子的生活更便利。
3D列印應用的例子越來越普及。大陸廣東8歲男童小林(化名),日前玩耍時不小心跌倒,右側下頜骨顳下頜關節粉碎性骨折、右側髁狀突向上穿破顱底進入顱內,被送往醫院緊急救治。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口腔外科主任崔穎秋表示,如不及時治療,患兒可能出現張口困難、面部發育畸形、顱內感染等嚴重後果,透過3D列印技術,最後成功修復男童下巴。
3D列印微火箭Electron引領太空貨運新紀元
前陣子太空科技新聞無不報導巨大的Falcon Heavy火箭發射成功,然而火箭尺寸除了往大發展,近日迷你火箭界也有不可忽視的佳績。
日本在2018年2月3日發射全世界最迷你的火箭 SS-520五號機,大約跟電線桿一樣大,SS-520 把大學生打造的迷你衛星TRICOM 1R(基於開放硬體的立方衛星UPSat)成功送上太空軌道,達成發送人造衛星成功的最小火箭世界紀錄,不過這只是日本經濟產業省牽成的非商業計畫。
這樣小型火箭越來越受到歡迎,為什麼呢?跟小型衛星的發展有很大關係,尤其是略同電腦主機大小 3~5 公斤重的立方衛星,價格便宜大學生即可自行打造。這樣小小的衛星以載重數噸的大火箭送到太空很不經濟,必須跟他人成果集貨起來一起發射才划算。然而:
大火箭發射的航期,間隔比較長
小衛星的優先度比不上大衛星與其他大型酬載
風險:如果發射失敗,一次百來顆的微型衛星就毀於一射
如果有公司提供運費便宜(SpaceX 已經是業界最便宜,「運費」也要 5,500 萬美元)、發射頻率又比較高的小型火箭就好了,而 Rocket Lab 就是其中佼佼者。
太空公司?貨運公司?
Rocket Lab 是紐西蘭的私人太空公司 ,在2018年1月21日成功發射了 Electron 火箭,把3顆迷你衛星送上軌道,創下 3 項新的世界紀錄──世界第一支電控引擎的火箭、第一支碳纖維火箭、第一支從南半球發射的火箭。
火箭發射業可說是一門貨運生意,如果說 SpaceX、ULA 提供貨櫃車級的運送服務,那麼 Rocket Lab 大概就是小貨車等級的業者。更進一步,Rocket Lab 跟 ULA 一樣提供線上客製化購物車(筆者過去有分享過 ULA 的購物車),表單填好付費完成,就可以在指定時間把你的小型衛星(smallsat,100公斤以下 )或立方衛星(cubesat,1 到 3 台電腦主機的大小, 約 3~10 公斤,前述 UPSat 即是)發送到太空軌道。此外,比起 ULA ,Rocket Lab 提供了更貼心的服務,其網站有提供專門的手機版介面,用手機也可以輕易下單。
▲ Q1 的航班已經被預訂 60%。(Source:Rocket Lab)
▲ 給你的小小衛星挑機位,最低運費只要 7.7 萬美元。(Source:Rocket Lab)
Electron 火箭的設計與製造
Electron 是兩段式火箭,高 17 公尺、直徑 1.2 公尺,承載重量是 150 ~225 公斤,也就是說 Electron 大約有 6 層樓高,比日本的 SS-520 大一些也可以載得更多。火箭主體採用輕量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,設計目的是把常規 150 公斤的物品發送到離地 500 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。
▲ Electron 火箭的黑色外殼是因為採用碳纖維複合材質。(Source:Rocket Lab)
火箭動力來自 Rocket Lab 自行開發的拉塞福(Rutherford)液態燃料引擎,引擎名稱是紀念紐西蘭已故著名物理學家歐尼斯特·拉塞福(Ernest Rutherford)。
一顆拉塞福引擎的重量只有 35 公斤,材質是鈦合金,在設計上,其燃料供給控制迥異於傳統火箭,是透過電控以鋰聚合物與馬達的組合來運作幫浦(electric-pump feed cycle),把燃料與氧化劑打進燃燒室產生推力,而且軟體控制取代了傳統的硬體控制,比起傳統氣體產生器循環式(gas-generator cycle )50% 的效率 ,拉塞福引擎可以達到 95% 的燃燒效率,附帶的缺點只有一個──額外要多負擔電池組的重量。
▲ 拉塞福引擎。(Source:維基百科)
火箭的第一段(升空用)用了 9 顆拉塞福引擎,第二段則用了一顆變體版拉塞福引擎(提升在真空中移動的能力),第一段合計可以產生 162 kN(千牛頓)的推力離地升空,最高峰可以產生 192 kN 的推力,單位推進率(Specific Impulse,ISP)方面有 303 秒(ISP 值越高,表示火箭的燃料利用效率越好);第二段的引擎推力則是 22 kN,單位推進率 ISP 達 333 秒。
生產上,拉塞福引擎完全由 3D 列印製造而成,印一顆只需要 24 小時,比起傳統火箭引擎,製造時間與費用都大為降低,但有著很優異的性能。可靠性方面,在 1 月 31 日,拉塞福引擎達成了 500 次,累計共 19,000 秒的運行紀錄。
Electron 火箭的酬載倉也有特別設計,火箭尖端—酬載整流罩(Payload Fairing),設計是要能在太空把酬載從主體解體開來,而這些酬載是在發射站組裝到火箭上,這跟傳統火箭程序一樣。不過 Rocket Lab 設計出了酬載外掛模組(Plug-In Payload ),顧客可以帶回,選擇以自己的設施與人員來準備酬載,準備完密封好後再送回 Rocket Lab ,幾小時內就可以裝進 Electron 火箭。這個嶄新作法大為降低瀑布式作業流程延遲的風險,而且讓顧客可以自行準備酬載來待機。
▲ 酬載整流罩。(Source:Rocket Lab)
2018年1月21日Electron成功發射且順利進入太空軌道,這開啟了小型商業火箭發射的新紀元,未來小公司如果要開發手機 App 搭配太空中自己打造的小衛星作連線,應該也不是難事吧?除此之外,參加 Google 登月大賽的矽谷 Moon Express 團隊宣稱他們將在今年登月,而他們的夥伴就是 Rocket Lab,如果成真的話,那將達成另外一個新紀錄──登月計畫最小的火箭,我們就拭目以待吧。
▲ 「Its a Test」任務發射升空。(Source:Rocket Lab)